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
有些話不要對孩子說(上)--轉載文章

養育子女有方,除了正確的教育方式,父母對孩子的「說話藝術」也是一門學問。
究竟,哪些話語不該對子女說?哪些話說了反而會起到反效果?
使用正確的溝通語言,是促進親子關係的不二法門。做為父母,有時我們會說錯話,讓孩子感到傷心、憤怒或困惑。育兒網站(Parenting.com)近期列舉一些父母常犯的言語過失,希望父母能有更親切、溫和的選擇。那麼,哪些態度、哪些話語是父母應盡量避免使用的呢?
我很忙 不要吵我
當父母正在忙碌時,經常對孩子脫口而出:「不要打擾我!」「我很忙!」這兩句話看似平常,卻會成為孩子思想行為的一部分。根據美國阿肯色州漢茨維爾市(Huntsville)的奧索卡(Ozark)語言研究中心創始人埃爾金(Suzette Haden Elgin)指出,這些訊息將使孩子覺得和您說話是無意義的,因為您總是把他們趕走。若父母在孩子小時建立這種模式,當他們長大時,可能不太告訴你有關他的事情。
因此建議父母,當您全神貫注於某件事情,或壓力過大時,可預先設定一些規範。例如對孩子說:「媽媽必須完成這件事情,所以我需要你靜靜地畫圖,當我做完,我們就去外面。」但家長必須注意,一個幼童或一個學齡前兒童都不可能自得其樂超過1小時。
不准哭 不要鬧
「不准哭!」「不要難過,不要像一個嬰兒一樣。」「現在,我們沒有理由害怕。」諸如這些語詞,是父母常告訴孩子的一句話。但父母往往忘了,幼童總是無法用文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,他們真的會因為太生氣而哭,或者是真的感到害怕或難過。
美國佛州勞德代爾堡(Fort Lauderdale)諾瓦東南大學的格拉瑟(Debbie Glasser)博士認為:「對孩子說『不要』,不會讓孩子感覺更好,還可能使孩子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不合理的,或誤以為害怕及難過的情緒是不可以的。」
你為何如此……
把孩子貼上負面標籤是欺騙孩子的行為。有時,孩子可能無意中聽到大人在談論:「她是我害羞的小孩。」「你對凱蒂為什麼那麼吝嗇?」「你怎麼如此笨?」年輕的孩子們無疑地相信他們所聽到的,這些無心話語卻會造成他們的自信心受損。大人們較好的討論方法是說出一個具體的行為,以取代關於描寫孩子個性的形容詞。例如:「你告訴大家不要和她一起玩時,凱蒂會感到受傷,我們如何讓她感覺好些?」
你要跟姊姊一樣
將孩子與其他兄弟姊妹或朋友「比較」,期望他們作為孩子的榜樣,往往容易弄巧成拙,因為您的孩子是他自己,而不是哥哥、姊姊或鄰家的山姆和珍娜。
父母互相比較孩子,並為他們的發展階段或行為找一個準則,這是很自然的事,但是不要讓您的孩子聽到你在互相比較孩子。互相比較孩子無助於行為改變,對於她沒有準備好的事(或不喜歡做的事)施壓,可能會讓小孩感到困惑,會使他的自信心受挫,他也很可能怨恨您或故意做出唱反調的事。相反地,父母應該盡量鼓勵孩子目前的成就。
當父母用心體會、傾聽孩子的心聲,並藉由陳述孩子的真實感受,您將教會他什麼是「了解別人的感受」,這也將使孩子學會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情緒。最終,孩子遇事哭鬧的情緒即可降低,轉為描述自己的情緒。
舉例而言,父母可以體諒的對孩子說:「當賈森說他不想當你的朋友,這一定會讓你覺得難過。」「是的,當他們不再待你如朋友時,這高漲的情緒是很可怕,但是我保證,我不會放開你的手。」